编者按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关键。怎样提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不断延伸作风建设正面效应?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近日就如何加强作风建设,释放从严治党正能量,采访了晋城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那志茂和北京科技大学廉政研究中心主任宋伟。今日本报全文转载,敬请关注。
□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 曹溢 实习记者 杨心怡
作风事关党的形象,也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的“晴雨表”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建立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的从严管理体系。为什么要强调管作风?
那志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出台中央八项规定开局,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局”,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鼓舞振奋,社会风气大为好转。为什么依然要强调“管作风”?首先,作风问题事关党的生死存亡。我们党作为一个在中国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作风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否则就会陷入“历史周期率”。其次,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对每个党员干部来讲,作风是衡量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对党和人民忠诚的一把尺子。很多党员干部作风出了问题,其实都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第三,作风问题反映的是宗旨问题。党员干部的作风事关党的形象,也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的“晴雨表”。党员干部作风正,就能够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的心气就顺。第四,作风问题极易滋生腐败。如果一个党员干部放松了党性修养、动摇了理想信念,就容易与低级趣味为伍、与歪风邪气合流,就会产生“四风”问题,进而导致腐败问题发生。实践证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面对新时代作风建设的新挑战,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和政治定力,重整行装再出发,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宋伟:在从严管理体系中强调管作风,就是要管住党员干部的风貌与精气神,既保证不急躁冒进、简单粗暴,又保证积极作为、不懒政怠政。这充分说明了作风建设的重要性,也反映了我们党不断加强作风建设的坚定决心。
记者:当前,干部队伍中主要存在哪几方面作风问题?
那志茂:当前干部队伍存在的作风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吃喝、收受礼金礼品等问题存在新动向、新表现。公款吃喝以及公款送礼等现象几乎没有了,但是个体老板、私营企业掏钱请党员干部吃喝以及党员干部收送礼金礼品的问题依然存在,且比较隐蔽,花样繁多,不易发现。二是不作为、不担当现象比较突出。有的干部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躲事、避事、拖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当和尚也不撞钟”。有的惯于层层转嫁责任,热衷于与下属单位签“责任状”却不督促落实。还有的缺乏创新精神,不愿闯、不敢干,以至于常常丧失发展机遇。三是下基层调研存在“盆景”式、走马观花现象。很多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虽然陪同人员少了,也轻车简从了,但是调研地点、调研线路、调研内容以及调研对象等还是事先安排好的,还是深入不到一线群众和实际工作当中去,缺乏“走村串户”式调研、“拉家常”式调研、“解剖麻雀”式调研。有的调查研究不够周密细致,以至于工作推进中常常出现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四是存在形式大于内容、口号多于实干问题。有的领导干部一味追求政绩,定思路、作决策脱离实际,好高骛远。有的“不开会不算重视”,抓工作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有的热衷于做表面文章,组织学习、部署工作习惯走过场。有的弄虚作假,对工作不重实效重包装,把精力放在“材料美化”上。有的“新官不理旧账”,缺乏“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和“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实干精神,经常导致劳民伤财。五是服务群众的意识和本领不强。有的为群众办事消极应付、敷衍塞责、效率低下;有的甚至漠视群众疾苦,侵害群众利益,致使群众身边的“微腐败”久治不绝。
宋伟:第一,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仍然存在。少数干部身上官僚气重,工作重形式不求实效,没有将人民群众的事情摆在重要位置。
第二,慢作为、不作为现象屡禁不止。少数干部因为不敢担责而在工作中慢作为,甚至不作为,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消极的社会影响。
第三,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基层扶贫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突出,极大地侵害了群众利益,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
抓关键、管日常,持续擦亮作风建设“金色名片”
记者:从严“管作风”的重点是什么?
宋伟:从严“管作风”重点是要抓关键、管日常。首先,要重点关注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重点部门和关键岗位的干部作风问题,特别是要管住管好一把手的作风问题。因为关键人有时候对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政治生态起关键作用。其次,重在日常经常,对关键处、关键事、关键时的作风问题开展日常监督,坚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使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
那志茂: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实现了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纪检监察机关要履行好监督职责,就要从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管好干部作风。一是要紧盯“关键少数”不放。领导带头对作风建设具有强大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要把作风状况作为监督重点,纳入领导干部廉政档案中,档案要活页建档,及时更新,动态掌握。
二是要紧盯窗口单位不松。窗口单位是行使公权力相对集中的地方,也是直接体现干部作风状况的地方。要把监督的力量和重点向窗口单位以及直接服务群众的部门倾斜,严肃查处和纠正这些部门存在的吃拿卡要、推诿扯皮、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以及不作为、慢作为甚至乱作为等不良风气,形成作风建设“窗口效应”。
三是要紧盯基层干部不丢。农村基层干部很多不是党员,但行使的是公权力,其作风状况不仅影响党的形象,而且群众感受更直接。要坚持把监督做实做细,将农村基层干部特别是非党员干部的作风状况纳入监察监督的范畴,第一时间掌握情况、第一时间发现苗头、第一时间纠正问题,坚决打通作风建设“最后一公里”。
记者:各级领导干部如何发挥“头雁效应”,带头转变作风?
那志茂:党的十八大以来,作风建设之所以取得明显成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央政治局带头,以上率下,为全体党员干部作出示范。从严“管作风”,同样离不开各级领导干部的“头雁效应”。具体要做到“四个带头”:一是带头讲政治。要把旗帜鲜明讲政治作为作风过硬的基本要求,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树牢“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二是带头抓落实。坚持稳中求进的基本工作方针,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基层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既令行禁止,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又实事求是,不搞假大空。三是带头树形象。要从严守党规党纪做起,从管好小事小节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始终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保持一身正气,带头树立良好形象。四是带头践宗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在服务人民中不断改造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紧盯老问题不放,细纠新问题深查,不断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记者: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应当如何协助党委从严“管作风”?
那志茂:一是要把整治“四风”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持续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既要盯住穿上“隐身衣”的老问题不放,又要对“为官不为”“脱离群众”“做表面文章”等新问题深查细纠,做到经常抓、见常态,深入抓、见实效,持久抓、见长效,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二是要把作风问题纳入日常监督的重要内容,发挥监督的利器作用。坚持把监督作为首要职责,将纪律监督、派驻监督、巡察监督、监察监督等有机结合起来,不仅监督纪律,也监督作风。三是要把分析研判作风状况经常化,及时向党委提出意见建议。根据整治“四风”和日常监督情况,动态分析本地区党员干部队伍,特别是“关键少数”存在的作风问题,有针对性地向党委提出整治不正之风、加强作风建设的意见建议,为党委决策提供依据。四是要把规范建章立制作为治本之策,推动好措施、好机制扎根落地。在注重解决个别问题的同时,着力解决面上的普遍性问题,找准病灶、标本兼治,积极督促各级党委履行主体责任,修订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不断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在此基础上,以徙木立信的精神抓好制度落实,最终让制度成为规范,让规范成为习惯,让习惯成为本能。
(原载2018年7月14日《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