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枕太行,南临中原,西望黄河,北通幽燕,区位适中,交通便捷,是山西通往中原的重要门户。太焦、候月铁路纵贯本境,晋焦高速、长晋高速、晋阳高速、207国道、省道与县道、乡道交织成网,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利。
晋城市下辖城区、泽州、高平市、阳城、陵川和沁水六县(市、区),总面积949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总耕地面积为283.38万亩,人均耕地1.42亩,总人口为232.08万人。全市人口中有22个民族。少数民族中回族人数最多,主要分布在城区。
晋城市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这里就留下了人类生活的足迹。相传女娲氏、神农氏、九黎部落首领蚩尤及尧、舜、禹等都曾在这里活动过。女娲补天(传说中华人文始祖女娲氏炼石补天遗址和栖息地——蜗皇窟,也在泽州县水东乡丹河北岸浮山北谷)、神农播种(中华第一大帝神农氏采五谷尝百草的羊头山和古墓冢也在高平市境内)、禹凿石门(阳城县境内有石门)、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历史传说都有实地可指。古书《墨子》中曾有“舜耕于历山”(今沁水县境内有历山舜王坪),“渔于获泽”(今阳城县城东有获泽河)的记载。还有以沁水下川、陵川塔水河、西瑶泉为代表的原始文化,以泽州高都、沁水八里坪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260年,历史上著名的
“长平之战”就发生在高平一带。
晋城市矿产资源丰富。在东西长160公里,南北宽100公里的地下,蕴藏着煤、煤气层、锰铁矿、铝土矿、铜、锌、金、银、大理石、水晶石等数十种矿产资源。特别是煤、铁的储量十分可观,有“煤铁之乡”之美称。煤炭资源以无烟煤为主,储量约占全国无烟煤储量的1/4以上,占山西省的1/2多。全市含煤面积5350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56.4%,总储量808亿吨,其中已探明储量271亿吨。晋城煤炭具有含硫量小,发热量高,可选性好的特点。所产块炭晶莹光亮,燃烧无烟无味,素有“白煤、香煤、兰花炭”之称,曾被英国皇室选为壁炉专用煤,销往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英国、日本、韩国、东南亚、西欧等国家和地区。2001年在沁水县南部发现并探明了一个大型煤层气田——沁水煤层气田,煤层气目前探明储量为1000亿立方米。1984年我市被国家定为全国化肥和化工原料煤基地。
晋城市森林资源可观,有森林面积38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6%。沁水县历山舜王坪一带至今保留着全省仅存的一块面积为730多公顷的原始森林。天然牧坡草地25.47万公顷,是山西的畜牧业基地之一。中国北方最大的示范牧场就建在沁水县境内。
晋城市桑蚕丝绸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北方著名的蚕桑丝绸之乡,丝产量占山西省的80%,也是目前华北最大的蚕桑丝绸基地。
晋城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适宜许多珍贵动植物的生长,素有“山西生物资源宝库”之美称。现有阳城蟒河和沁水历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山自然保护区内有种子植物1300余种,属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有11种;有动物342种,属国家级重点保护的动物有38种。蟒河自然保护区内,有种子植物882种,动物285种。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有黑鹳、金雕、金钱豹3种,二级有猕猴、水獭等28种。在野生植物资源中,有珍贵的野生猴头、木耳、蘑菇等菌类微生物。我市还是全国五大山楂生产地区之一和山西省天然保健食品生产基地,盛产黄梨、山楂系列保健食品和药物保健食品等。
晋城市是华北地区相对的富水区,水资源总量为21.49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872立方米,高于全省和周围各省区平均水平。第一大河流沁河,全长485公里,发源于沁源县境内,汇入黄河。第二大河流丹河,全长121.5公里,发源于高平境内,注入沁河。 |